加入收藏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手机扫一扫 立刻联系商家
全国服务热线15915421161
公司新闻
半导体简史 | 能检波的石头
发布时间: 2024-05-31 15:11 更新时间: 2024-07-02 07:00

1782年,伏特发现带电物体与金属接触时会立即放电,与绝缘体接触时不会放电,与某种材料接触时将缓慢放电。他认为这种材料具有半导体特性(Semiconducting Nature)。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半导体这一称呼。


1787年,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预言在石英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元素,他将其命名为Silice。法拉第的老师戴维,认为这种元素应该是一种金属,将其改名为一个具有金属后缀的称呼Silicium。苏格兰化学家Thomas Thomson不同意戴维的说法,认为这种元素不是金属,建议使用Silicon这个名字,与碳(Carbon)、硼(Boron)等元素一致以“-on”为后缀。这个称呼延续到今天,Silicon的中文就是“硅”。


1810~1830年,瑞典化学家贝采尼乌斯(Jöns Jakob Berzelius)分析了多种元素与多达两千多种化合物的组成,并在一次实验中无意得到了较为纯净的硅。此时硅对人类的意义不及玻璃,没有任何人知晓“硅”所蕴含的真正能量。


19世纪,科学家在无意中观测到一些材料具有热敏特性、光伏效应、光电导效应与整流特性(见下表)。这些观察没有引发足够的关注,在当时没有理论能够解释这些现象,也没有人将这些特性与“半导体”联系在一起。


图片


1874年,布劳恩发现在金属硫化物的两端施加一个正向电压时,电流可以顺利通过,施加反向电压时电流截止。金属硫化物这种单向导电性的特性可以用于整流。与上表中列出的前三大特性相比,整流特性可以用于无线信号的接收,更具实用价值,因此这一发现被后人视为现代半导体物理学的开端。


布劳恩能够观测到这一现象并非巧合。在中学时代,他便开始研究各种晶体的结构特性,还写了一本关于晶体的书籍。中学毕业后,他陆续测试了许多晶体的导电特性,包括方铅矿、黄铁矿、软锰矿等,发现这些晶体具有导电能力,但是电阻值与欧姆定律推导出的结果并不一致。


因为晶体易碎,测试晶体的导电特性并不容易。布劳恩在测试过程中,使用银线圆环支撑晶体底部,晶体顶部则被银丝制成的弹簧压紧,形成了一个点接触模型。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个点接触模型成为测试晶体导电特性的标准。许多年之后,第一个晶体管也采用了这种实现方式。


布劳恩陆续发现金属硫化物、氧化锰等晶体也具有单向导电性。受限于当时的理论水平,布劳恩未能合理解释晶体存在的单向导电性。在当时的制作工艺下,晶体的单向导电性不能稳定存在,这一发现饱受质疑。更为不利的是,布劳恩没有为金属硫化物的整流特性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第一个发现晶体整流特性的布劳恩,没有重视这些貌似石头的晶体,将其搁置一边,专注其他领域,并很快有所成就。1897年,他制作出阴极射线管(Cathode-Ray Tube,CRT)。阴极射线管是现代显示技术的基础,直到20世纪中后期,阴极射线管仍广泛应用在电视机与计算机等的显示器领域。


布劳恩在显示器领域取得突破之时,赫兹的电磁波实验已经家喻户晓,无线电产业呼之欲出。布劳恩迅速切换到无线电领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当时,无线电的传输有两大难题。其一,无线电波的发射功率不高,电波无法沿着指定的方向发射;其二,无线电波的接收灵敏度很低。


布劳恩使用磁耦合天线,对马可尼使用的发报机进行了根本的改造,极大增强了发射功率,提高了无线电的通信距离。他还发明了可以将无线电波仅沿一个指定方向发射的定向天线技术,该项技术减少了无线电波的无效能量损耗,至今依然在雷达、3G、4G与5G系统中大规模使用。


布劳恩有效解决了无线电发送系统的一系列问题,为马可尼Zui终完成1901年跨大西洋的无线电实验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马可尼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使无线电Zui终遍布了地球的每一处角落。1909年,布劳恩与马可尼因为在无线电领域的成就,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布劳恩还尝试使用各类晶体改进无线电的接收系统,却没有获得成功。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晶体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如果他能够多坚持几步,他将发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基于半导体晶体的二极管。


晶体二极管是无线检波器的重要组成器件,至今依然活跃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多个应用领域。无线检波器的作用是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挑选出有效信息。检波的第一步为整流,其工作过程如图所示。


图片


无线电接收设备从空中获得的原始信号如上图a所示;这个信号经过二极管整流之后,正向部分即上部分信号可以通过,并得到上图b所示的信号;随后再经过由电阻与电容组成的滤波器,得到上图c中的波形。


当时,马可尼使用的检波器被称为金属屑检波器,其主体由一个存放铁屑的真空玻璃管构成。在初始状态时,铁屑呈松散状态。无线电波通过时,铁屑将聚集在一起使电流顺利通过;随后需要用机械装置将挤成一团的铁屑晃动为初始状态,以便于接收下一个无线电波。


这种工作效率明显不高、实现原理较为奇葩的检波器,却因为较高的稳定性,成为当时的主流,直到被效率更高的电解与矿石检波器替换。


1899年夏,美国工程师Greenleaf Pickard开始了自己的无线电之旅,他很快就意识到了铁屑检波器的局限性。


一次偶然的机会,Pickard发现某些矿石具有单向导电性,可以制作检波器。他尝试了几千种矿石,挑选了整流效果zuihao的黄铜矿石晶体(CuFeS2)制作检波器,用于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并在1906年获得了这种检波器的专利。


这就是无线电史册,也是半导体史册中赫赫有名的猫胡须检波器(Cat Whisker Detector)。因为这种检波器以矿石为主体搭建,也被称为矿石检波器,其组成结构如图所示。


图片


在检波器矿石的上方,有一根金属探针与一个外置把手相连,通过这个把手,可以调节探针与矿石表面接触的压力与位置,以寻找合适的zuijia整流点。因为这根金属探针与猫胡须的外形相似,这种检波器也被称为猫胡须检波器。


在Pickard所处的时代,没有信号放大装置,无线电波中的信号通过检波器后,需要通过耳机收听。当Pickard通过耳机收听到无线电波时,并不知晓他无意中使用了半导体材料。


Pickard发明的猫胡须检波器,Zui显著的问题是质量的一致性。这种检波器的质量与使用的矿石品质相关,但是他并不清楚具体和矿石的哪个品质相关,如何提升这种检波器的性能更无从谈起。至1920年,Pickard测试了大约31250种矿石材料,却并未发现矿石蕴藏的奥秘。


从今天的认知看,猫胡须检波器等效于一个二极管与两个电容并联所组成的检波电路,其实现原理如上图右侧所示。当交流信号通过二极管之后,只有上半部分可以通过,之后再通过电容滤波后完成无线信号的检波。


猫胡须检波器的出现极大推进了无线通信的发展。不久之后,收音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无线电制作迅速成为一个普通人就能拥抱的业余爱好,手工制作一个收音机逐步从梦想变为现实。在那个年代,收音机的地位不亚于今天的智能手机。比智能手机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这种收音机可以自己组装。


这种收音机使用的检波器可以由深山老林中貌似普通的石头制作,当世Zui厉害的科学家也无法解释这些石头能够检波的秘密。这种神秘感使得所有人都在想尽一切可能寻找新型材料制作检波器,人类历史上迎来了一系列重大的材料发现热潮。


人们使用已经掌握的电、磁、光、热、真空技术与各种材料进行组合,制作了一系列无线电检波器,如下图所示。


图片

这些材料中包括半导体材料硅与碳化硅。历经万年的等待,半导体材料即将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恰在此时,电子管技术的出现,使得尚处萌芽阶段的半导体材料遭遇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延误了半导体材料前行的步伐,也培育着半导体产业横空出世的土壤。



联系方式

  • 电  话:15903418770
  • 联系人:张经理
  • 手  机:15915421161
  • 微  信:1591542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