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手机扫一扫 立刻联系商家
全国服务热线15915421161
公司新闻
认知科学的兴起
发布时间: 2024-06-05 16:35 更新时间: 2024-11-26 07:00







认知科学的兴起















关于认知的探索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曾对于人的知识的性质和起源进行了探索,并且fabiao了有关记忆和思维的论述。他们的一些论点后来成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争论的焦点。


唯理论者笛卡尔(Descartes R)很强调思维或理智的作用,他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经验论者洛克(Locke J)提出了有名的白板论。他认为人的心理Zui初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字迹,一切观念或认识都是从后天的经验得来。关于知识的性质,洛克一方面认为是由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的,因而肯定知识的真理性在于它与外物相契合;但是他又认为,思想的直接对象只是观念。他还把知识分成直觉的、解证的、感觉的3种,并且强调直觉的、解证的知识的确实性,这就使他的认识论又具有较多的理性主义倾向。


1879年德国冯特(Wundt W)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把认知问题从思辨哲学的领域转移到实验研究园地。他主张用“内省法(introspection)”即自我观察法去探讨意识的内容。冯特及其追随者们用内省法企图对意识的结构或构造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一个叫作“构造派”的心理学派。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fabiao了震动心理学界的lunwen“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对冯特的心理学的整个体系和研究方法发出了猛烈的攻击。他断言,心理学中唯一确实的、站得住脚的材料是机体的行为。他认为意识既不是一个明确的也不是一个可以应用的概念。反对把思维作为特殊的心理活动来研究,认为思维只不过是无声的语言。把一切行为都归之于刺激与反应的作用,以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一切行为都是由环境决定的,把人同动物一样视为接受刺激做出反应的有机体。行为主义者的反心理主义立场使人们对思维、对认识过程的研究几乎中断了40年之久。


行为主义者的客观决定论造成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危机。现代认知心理学Zui初是以反对行为主义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产生是有其社会背景、思想背景、技术背景和方法论背景。下图给出了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1)社会背景

二次大战以后,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科学、知识、智力在国际竞争中日益显示其重要性。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或叫知识、智力社会。在信息社会中,认知、智力或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信息社会中一种类似制度化的研究活动。


(2)思维背景

行为主义学派把人和人的心理看成是机械的、环境可以任意支配的个体及其反应,这是纯属机械论的观点。与此相反,是能动的反映论。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外界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3)技术背景

给现代认知心理学以深刻影响的新的科学成果主要是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的问世,给了认知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启示:可以把人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人们对客观外界的知觉、记忆、思维等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可以看成是对信息的产生、接收和传送的过程。信息论所关心的是纯粹的信息量,而认知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信息容量外,更重视信息的质,即信息的结构本质。


计算机和人脑,两者的物质结构大不一样,一个是无生命的机器,一个是由1000亿神经元组成的活生生的活体。但是计算机的软件所表现的功能和人的认知过程却是类同的,即两者的工作原理是一致的,都是信息加工系统: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记忆,做出决策,输出结果。由于计算机和人的认知过程在信息加工原理上是一致的,因此,就可以把计算机当成实验工具,检验信息加工模型,看其是否模拟了人的认知活动。由此可见,现代认知心理学是计算机和心理科学结合的产物。


(4)方法论背景

20世纪前半期行为主义全盛时期,人类的心理活动的理解曾提出三种模型。第一种是托尔曼(Tolman E C)的目的论行为主义,将机体(Organization)加入行为主义原来的刺激反应模型(即SR模型),构成刺激反应机体(SRO)模型。第二种是弗罗德(S. Freud)的精神分析,指出人们的行动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因果论。第三种是皮亚杰(Piaget J)的发生认识论,设想认知功能与外界的积极关系的模型,指出认知研究zhonggong能观点的重要性。


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如何把丰富多义的语言变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符号信息? 也就是说,如何编制能表达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计算机程序? 这是能否实现人的认知过程由计算机模拟的关键。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Chomsky N)提出转换生成文法等,这些不仅是认知心理学分析语言的工具,而且对构造模型提供了有关实质的知识。


一般认为,“认知心理学”一词,是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Neisser U)在他的《认知心理学》中首次正式提出来的。因此,心理学界公认他为“认知心理学之父”。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的人工智能,至今已取得很多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成果。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自然智能而言的,它的目标在于研制可以从功能上模拟人类智能的人工系统,即把人的某些智能赋予机器,让机器模拟和代替人的某些智能,所以人工智能也称为“机器智能”或“智能模拟”。智能机器具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的确有相似之处,这就强有力地支持把人看作是和计算机相似的信息处理系统的思想。这一思想Zui终导致了认知科学的产生。


希金斯(Higgins R L)于1973年开始使用“认知科学”一词。公开出现是在1975年鲍布罗(Bobrow D)和柯林斯(Collins A)合著的书中[26]。同年10月,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巴黎近郊展开了一场辩论。哈佛大学搜集了大家的发言,编辑成书,命名为“语言学习”出版。     


1979年8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正式以认知科学的名义,邀请了不同学科的zhuming科学家,对认知科学的各方面进行了阐述。会议决定成立美国认知科学学会,正式承认1977年创刊的“认知科学”期刊作为学会的正式刊物。这些极大地推动了国际上认知科学的研究,正式确立认知科学为一门学科。1983年秋日本成立认知科学学会。我国于1984年8月7日至11日召开了思维科学学术讨论会。2013年1月18日,中国认知科学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Cognitive Science)在北京正式成立。认知科学的兴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兴趣和重视,推动智能科学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



联系方式

  • 电  话:15903418770
  • 联系人:张经理
  • 手  机:15915421161
  • 微  信:15915421161